倘若我们换一种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,便能发现某些声音的荒谬。人们往往在喝彩时举起双手,在质疑时也毫不迟疑地投掷石子。全红婵,这个年仅十八岁的女孩,便正站在这样的境遇里。她十四岁时,凭借一个又一个完美的入水,让世界屏息,国旗冉冉升起。可是,当她转身,想要走向校园课堂时,却有人冷冷地说:她不配。
这话刺耳,却并不稀罕。暨南大学在二月二十四日发出公告,拟保送全红婵进入运动训练专业。消息一出,立刻有人拍掌叫好,也有人面红耳赤地斥责。质问的声音层出不穷:连初中都没好好念过,还想读“名牌大学”?不会解一元二次方程,还敢坐进大学的教室?这不是抢占别人机会吗?有人甚至不惜举报,声称制度已被破坏。
可制度,真是任人歪曲的吗?实际上,全红婵的资格正是立于规则之上。体育总局明明写得清清楚楚:国际级运动健将,加上高中或同等学历,便可保送。她恰恰都符合。她不仅三次登顶奥运最高领奖台,更在训练间隙坚持网课,取得高中文凭。人们看到她在水中翻腾,却往往忘了她在课桌前伏案的模样。
展开剩余61%全红婵的故事,从来不是轻松的传奇。七岁时,她被带进体校;炎炎烈日下,烫得发烫的铁板,她要用湿毛巾反复擦拭后才能踩上去;一次又一次的伤痛,一次又一次的哭泣,她全都熬了过来。家人心疼她到极点,母亲甚至说,不愿意弟妹再走这条路,太苦了,孩子浑身是伤。荣耀背后,是无数不为人知的泪水。
但质疑者从不看这一切,他们只盯着所谓的“特权”。他们说,运动员只会用肌肉,不会动脑子。可是,这种陈旧的偏见早就该被打破。亚洲飞人苏炳添,如今是大学副教授;姚明退役后,也在大学课堂里深造;孙杨甚至完成了硕士学业。难道运动员便只能被困在赛场?难道他们不能走进书本?
更何况,全红婵的未来,终归不会只停在跳水台上。她需要知识去开阔视野,需要教育去拓展人生道路。大学,对她来说,不是奖励,而是新的起点。
她的赛程仍旧紧张,世界杯、世锦赛、全运会接踵而来,学习与训练并行不悖。这样的重担,换作常人早已望而却步。但这个十四岁便敢在奥运赛场直面世界的少女,会轻易退缩吗?
或许我们真正该反思的,不是她能不能读书,而是我们能不能放下偏见。体育与学术,本不该是对立的两岸。体教融合,才是社会的方向。全红婵用青春与伤痛换来国旗升起,如今她也该拥有在课堂里静静翻书的权利。
愿这位年轻的冠军,在未来的人生路上,既能跳出惊艳的水花,也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。愿所有曾为国家拼搏的孩子,都能被温柔以待,不再被质疑裹挟。
发布于:山西省配资注意事项,鼎信配资,赤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