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泸定桥上的13条铁链总重量达到40吨,那么这座桥是怎么建起来的呢?看完后才明白古人的智慧真是高超。
在革命年代,红军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,才让我们如今过上了安稳的日子。其中,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特别让人难忘。当年,红军战士靠着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,成功拿下了泸定桥,取得了重要的胜利。
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的一次关键战役。在这场战斗中,红军取得了胜利,彻底打破了蒋介石围剿红军的计划。这场战斗不仅展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,也对整个长征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红军渡过大渡河后,前方的泸定桥已经被国民党拆得只剩下十几根铁链,行军之路变得异常艰难。但红军靠着顽强的毅力,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,最终成功前行。
现在来看当时的资料,泸定桥在敌军破坏后,只剩下13根铁链,这些铁链的总重量竟然达到了40吨,这确实让人感到惊讶和好奇。
泸定桥在清朝就已经建好了。那时候没有大型机器帮忙,这么大的工程到底是怎么完成的呢?
环境非常危险。
在水流很急的大渡河上建桥,听起来就像是个很难完成的任务。更不用说在清朝那个时候,根本没有大型机器设备,没有这些机器的帮助,这么大的工程究竟是怎么完成的呢?
历史记录显示,红军在飞夺泸定桥前,这座桥已有三百年的历史。换句话说,这座桥在康熙皇帝的时代就已经建好并开始使用了。
不仅如此,根据当时的资料,这座横跨大渡河的桥虽然只有13根主要的铁链,但总重量却达到了令人惊叹的40吨!
我们很难想象,在清朝那个没有大型机器的时代,人们是如何靠人力建起一座横跨大渡河的桥梁的。
这40吨的铁链,在现在这个科技发达的社会里,应该不算什么大问题。但如果放在清朝,那性质就完全不同了。
建桥的理由
当年,康熙帝用了很多时间和资源修建这座大桥,主要有两个原因。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方便军事行动。
第二个原因是为了让汉区和藏区的人民能更容易地进行贸易和交流。当时,汉区和藏区被大渡河隔开,这使得两地的交通变得十分困难。
另一个原因是便于两地人民进行贸易和交流。
再加上藏区和汉区交界的地带经常出现动荡,这让康熙帝感到非常头疼。
为了平定这些叛乱,康熙皇帝立刻命令清军前往镇压,确保地方稳定。
还好,这些地方势力不是朝廷的对手,所以清军一来,没过多久就把这些地方势力都镇压了。虽然这次乱子解决了,但这件事还是让康熙帝意识到,得小心为好!
这次叛乱后,康熙帝有了收复藏区的念头。为了给藏区和蒙古部落一个警告,他还特意在当地设立了官署,这个官署当时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。
因此,衙门的存在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监督作用,提醒地方势力不要胡作非为。
随着官府在当地设立,地方上的秩序慢慢好转。然而,康熙皇帝很快注意到一个阻碍藏区和汉区交流的问题。
那时,两地的居民如果要互相来往,只能靠山路,交通非常不方便。这严重影响了两地之间的交流。
如果一直这样下去,西藏和内地之间的往来和贸易会越来越少,这对康熙皇帝收复藏区肯定不利。于是,康熙皇帝决定从源头入手,解决这个问题。
于是康熙帝决定在两个地区之间修建一座桥,以便两地居民往来和贸易更加方便。但是这件事并不简单,因为大渡河正好横亘在中间,要在大渡河上建桥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大渡河的水流非常急,要在这么急的河上建一座桥,在那时候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。
那时候没有机械设备帮忙,只能靠人力干活,所以建桥成了康熙特别想完成的心愿。
虽然两地的居民平时会用羊皮筏子或木筏过河,但这并不是最方便的方法。天气好的时候,用这些工具过河还行,但如果遇到大风浪,这种方式就非常危险了。
交通不便利让汉区和藏区的居民很难进行贸易和往来。所以,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就必须在大渡河上建一座大型桥梁。
然而,建桥这件事并不简单。虽然康熙皇帝已经同意修建桥梁,并给地方官员拨了款,但这并不意味着任务轻松。
然而,建桥工程一直没能开始,修建这座桥梁遇到了很多难题,负责这项任务的官员们也感到无从下手。
挑战多多
朝廷已经拨款要修桥,但官员们迟迟不动工,原因很简单。修桥得先解决三个难题,否则就是白忙活。
清朝建桥主要有三种方法。第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独木桥。独木桥是最简单也是最稳固的桥,但它也有局限性,只能用于两地距离较近的地方。
根据当时的状况,汉区和藏区之间至少有几百米的距离,显然这样的距离已经不适合建造独木桥了。
显然,第一个方案不行。
第二种方案是建拱桥,拱桥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很强,很牢固。但在湍急的大渡河上建拱桥显然是不可能的。
前两个计划都没成功,最后只剩下最后一个办法了,那就是在大渡河上搭建一座铁索桥。这座铁索桥在材料和承重方面都与拱桥和独木桥有很大的不同。
经过多次讨论,官员们最后决定建一座铁索桥。虽然方案定了下来,但他们依然感到压力很大,因为前面还有很多难题等着他们解决。
修建铁索桥的时候,官员们经过计算,发现至少需要13条铁索。而这些铁索是由铁环连接而成的。因此,计算下来,至少需要接近一万个铁环。
用量定下来后,还有一个大麻烦——这么多结实的铁环从哪儿来?古代炼铁技术可远不如现在,光是这些铁环在当时就是个大难题。
面对困难,聪明的中国人总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。一位熟悉当地环境的官员说,在离大渡河几百里的地方,那里有着丰富的铁矿资源。
只要在当地把铁矿挖出来,然后把铁矿炼好,再把铁环做好运过来,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。
这位官员的提议很快就被大家接受了,但这时候也有人站出来表示不同意见。他们觉得这个方法确实能解决问题,也能省下不少时间,不过还是有不少细节需要考虑。
可谁能保证这些铁环的质量靠得住呢?要是铁匠偷工减料,那桥修好了,说不定也会藏着很多隐患。
为了防止铁匠偷懒,官员们想了个办法,在每个铁环上都刻上制作人的名字。这样一来,如果铁环出了问题,就能直接找到责任人。这样一来,铁匠们就不会轻易偷工减料了。
不久后,铁链全部制作完毕,并运到了大渡河边。原本以为做好铁环后,后续的工作会轻松一些,没想到这些铁索重得超出了想象。
如果光凭力气无法提起铁索,那又怎么能制作出这些铁环来制成铁索呢?
有几个勇敢的人决定先试试看。他们把铁索的一头拴在了渡河的木筏上,希望能借助木筏到达对岸。
不过,由于河水流速很快,再加上铁链很重,人们很难控制木筏的平衡和方向,最终这个办法也没能达到预期效果。
这个时候,一个当地的工人站了出来,给大家分享了一个想法。他说,人们平时用藤索慢慢地过河,铁链也可以用来过河。
工人们的一番话让大家茅塞顿开,最后大家想到用藤索过河的方法,成功把铁链运到了对岸。在劳动人民的智慧帮助下,这个难题很快就解决了。
把铁链运到对岸后,只剩下最后一步了,就是把这13根铁链全部固定好。只有这样,桥梁的建设才算完成了。而固定铁链是修建桥梁中最重要的工作。
铁链的结实程度直接影响着铁索桥的安全性。如果铁链固定得不牢,铁索桥就容易晃动,存在安全隐患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铁索桥晃动得越来越厉害。到那时候,这座桥就变成了危桥,还是不能用的。
由于这13根铁链本身就重达几十斤,所以在固定它们时确实是个不小的难题。显然,普通的固定方法并不适用于这13根铁链,因此需要寻找其他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工人们决定在河的两岸挖下深井,并将铁链放入这些深井中。然后,他们使用生铁进行浇筑。
这样一来,等到铁水冷却下来,这13根铁链自然就会变得非常结实。
当铁链固定好后,铁索桥的建造也全部完成了。得知这个好消息,康熙皇帝非常高兴,于是亲自将这座桥命名为“泸定桥”。
在清朝的时候,没有现代的机器帮忙,但聪明的中国人靠着自己的智慧,想出了很多办法,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,就这样建成了泸定桥。
如今,泸定桥已成为一个特别的旅游景点。它的成功建造,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。同时,红军在这里取得的胜利,也是长征中的一大成果!
结尾语
除了泸定桥是康熙帝亲笔题写的之外,我们还能看到康熙帝在泸定桥上写下的“一统山河”四个字。这四个字简单明了,却深刻地表达了康熙帝修建这座桥梁的最终目标,就是为了早日实现国家的统一。
配资注意事项,鼎信配资,赤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