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,是一片灿烂的文明古土。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古代先贤为我们留下了无数极具价值的珍贵文物。这些宝贵遗产,大多安放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里,供后人瞻仰。然而,也有一些声名显赫的国宝,在历史的风雨中悄然消失,至今下落成谜,令人无比遗憾。
一、九鼎
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,建立了夏朝,并将天下划分为九州。为巩固统治,他命令九州各地献出青铜,共同铸造了九鼎。关于九鼎的具体形态,有说是一座鼎,亦有说是九座鼎,至今尚无定论。鼎上刻绘了九州的地图,象征着天下九州的统一和完整。拥有九鼎者,即被视为掌控天下的君主,因此在夏、商、周三个朝代中,九鼎被视为象征王权的至高无上的传国宝物。
进入春秋时期,周王室逐渐衰落。特别是在周桓王被郑国强大的郑庄公击败之后,诸侯们对周天子的威望更是蔑视。公元前606年,楚庄王率军攻打陆浑戎狄,途经周都洛阳。周天子心生畏惧,派王孙满前去慰问楚军。然而,楚庄王对周天子毫不尊重,反而问及九鼎的重量和大小。王孙满巧妙地回答,鼎的尺寸重量不重要,关键在于持有者的德行。此举驳斥了楚庄王的无礼,成为“问鼎中原”的著名典故。
展开剩余73%战国时期,经过多年的兼并和战争,原先数百个诸侯国缩减至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、秦七国。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迅速崛起,野心勃勃,先后吞并周王室及山东六国。公元前256年,秦灭西周公国;前249年,秦灭东周公国。周朝灭亡,周王室的珍宝也落入秦手中。然而,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并未拥有九鼎。传说秦灭周之前,九鼎被人沉入泗水以避其被夺。秦始皇派人寻找却未果。另有说法称秦昭襄王灭西周公国后将九鼎迁至咸阳,最终作为陪葬品埋藏地下,或被熔化成铜人等物。至今,九鼎的下落仍无定论。
二、秦始皇传国玉玺
秦始皇统一六国称帝后,象征天下的九鼎不在自己手中,于是他用传说中的和氏璧制作了自己的传国玉玺。玉玺上刻有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”八字,寓意天命所归,王朝永昌。秦始皇立志使江山传承千秋万代,但秦朝暴政令百姓苦不堪言。秦始皇去世后,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,揭开了农民反秦的序幕,最终导致秦朝覆灭。
随后,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项羽,建立汉朝。秦始皇的玉玺成为汉朝的传国玉玺,之后西汉、东汉、晋、南朝等朝代均将其视为象征王权的重宝。到了五代十国时期,后唐皇帝李存勖得到玉玺,但在936年后唐末帝李从珂被石敬瑭击败后,传国玉玺便失去踪迹,据信可能在李从珂自焚的玄武楼大火中被毁。
三、永乐大典
《永乐大典》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主持编纂的一部巨著,由解缙、姚广孝等人带领团队历时六年完成。该典籍共收录22877卷,11095册,约3.7亿字,囊括了古今约七八千种图书,内容涵盖天文地理、阴阳五行、医术、占卜、佛道经典、戏剧、工艺和农耕技术,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、科技的重要百科全书。
朱棣为确保典籍的完整与传承,动用了朝野两千余人参与编纂。嘉靖年间,为防止原典损毁,又命人抄录一部副本,使永乐大典拥有了正本和副本两套。正本于嘉靖皇帝驾崩后不久下落不明,极有可能被埋入嘉靖皇帝的永陵陪葬坑中。副本则历经明清战乱及火灾,损毁严重。现存的《永乐大典》仅有八百余卷,散布于国内外,保护难度极大。
四、《兰亭序》
《兰亭序》是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的杰作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。王羲之出身琅琊王氏世家,留下了《黄庭经》《丧乱帖》等诸多名作。《兰亭序》诞生于一场名士雅集,文字流畅、笔意飘逸,展现了书法艺术的巅峰。
唐太宗李世民极为推崇王羲之书法,尤其是《兰亭序》,曾令欧阳询、褚遂良、冯承素等名家临摹多本。可惜李世民逝世后,这件珍贵的真迹神秘失踪,传言随李世民入葬地下。现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《兰亭集序》为临摹本,王羲之真迹已不复存在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注意事项,鼎信配资,赤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