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锡纯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论大气下陷之脉证时云“右部之脉多微弱者其常”。并在大气下陷的相关医案中,反复言说“其脉象沉迟微弱,关前尤甚”“诊其脉,两寸微弱,毫无轩起之象”“其脉左关弦硬,右寸独微弱”“脉关前微弱不起”“诊其脉关前微弱,关后重按又似有力”“其脉沉迟微弱,右部尤甚”等。
所谓“关前”即寸部脉,其更有以“右寸独微弱”,断为大气下陷而径直用升陷汤,以升举其气者。以张氏之说右寸脉弱,即是大气下陷的升陷汤证。临床实际表明,此经验真实可靠。
然右寸脉弱是否皆是大气下陷证?有医家持不同之认识。
《中医人沙龙·第10辑·传统中医绝学专号·“90后”中医学子眼中的90岁老中医》一文中记载一位名是杜成福的医者,其经验则是将右寸沉弱,视为是肺堵证,治用血府逐瘀汤类治疗。原文如下:
杜爷爷号脉,注重寸关两部,尤重右寸,即特别审查右手“寸关尺”中“寸口”的脉象。……寸口脉浮大而上至鱼际,反映气机升多降少;寸口脉沉而不起,反映气机入多出少。故右寸的状态既反映了肺的状态,也反映了全身气的状态。杜爷爷临床几十年,发现社会上的病人90%都是右寸沉弱,所以他们的肺或多或少都是有问题的。“有是证,用是方”,所以大多数病人的处方基本都一样。杜爷爷认为,许多人从生下来到现在,感冒是没有处理好的,典型的症状就是一遇感冒,两侧头胀,前额昏,眼睛胀,鼻塞,咽痒痛,干咳,喉间有黏痰,不易咯出来,胸中闷塞(主要是从横膈膜、膈肌以上)…这是杜爷爷要用大剂量活血化瘀药的依据。
弱脉是沉取软而无力之脉,故杜氏之“右寸沉弱”,即右寸脉弱。且认为“社会上的病人90%都是右寸沉弱,所以他们的肺或多或少都是有问题的”。
张氏与杜氏皆是临床经验丰富的医者,在对于右寸脉弱所反映的病机上,二人的认识,迥然有别,选用的治方亦不同。这是中医临床中,较为常见也令人费解的现象之一。
对此,一师友评议说:“一个问题本身就可以多种方法解开,数学不还有不同解法解一道题。”此不失为合理的解释。然之于“右寸脉弱”,一认为是虚证,认为是实证,却让后之学者迷茫、不知何从。
此外,笔者常在临证时发现,发现大部分患者呈现“双寸脉轻取即得,沉取则显无力或无”的脉象,与杜氏“病人90%都是右寸沉弱”之经验相反。而笔者用升陷汤类方多常取效。如此,又与张氏“升陷汤类方多见右寸脉弱”之说相反。
“双寸脉轻取即得,沉取则显无力或无”的脉象治用升陷法,非笔者独见。《张氏医通·劳倦》引周慎斋之说,云:
内伤左脉常细而涩,右脉多浮而大。阳气下陷不能生阴,故血枯而左脉细涩;脾胃亏损,不能生金,故气虚而右脉浮大。内伤寸口大于尺内,此阳盛脉也。保元(人参、黄芪、炙草)加归、芍引下,则大脉去而阳气亦内收也,此从阳引阴之法。
周氏“右脉多浮而大,寸口大于尺内,治用保元”,与笔者经验相类似。
然有不少医家认为升陷法适用于右寸弱。如刘保和教授论升阳益胃汤的使用经验时说:“六脉皆沉细微弱,寸部尤甚,右寸常寻按至骨,始觉搏动,稍举即失,然两尺重按仍搏动有根。”刘氏之“右寸常寻按至骨,始觉搏动,稍举即失”即右寸弱,此与张氏经验同。
那么,适合升陷法或者进一步说适用黄芪升气的脉象特点是什么?似乎是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无一定之规。
黄煌先生有言:“黄芪证反映在脉象上并无特异性。《金匮要略》中防己黄芪汤用于脉浮者,而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则主治脉沉者,所以,对黄芪证的脉象不作明确的规定。(《张仲景50味药证》)”此或是公允之见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注意事项,鼎信配资,赤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