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您说说,现在这国产古偶剧,到底是咋回事儿?是不是真像不少观众嘀咕的那样——走下坡路了?咱也不是空口白话瞎吐槽,今年这一部接一部的所谓“大制作”,可真叫一个比一个让人看不下去。
从年初的《白月梵星》,再到《朝雪录》、《定风波》,还有那个名字听起来挺有意思结果拍出来一言难尽的《献鱼》,新剧是没断过,可真正能打的,是一部都没有。热度没热起来,口碑倒是垮得挺一致。这不,观众心里都跟明镜似的:“现在的古偶,真是越拍越回去喽!”
您瞅瞅,就八月份这古装剧市场,本来应该是神仙打架、各显神通的时候,结果呢?新剧是上了不少,可观众看得是两眼发黑,越看越憋屈。就拿《与晋长安》来说吧,这剧刚宣传的时候,题材挺新鲜——带点玄幻设定,还是男女主双将军的配置,听着挺带劲是不是?
结果您猜怎么着?导演和编剧压根没撑起来。剧情漏洞跟筛子似的,感情戏全靠工业糖精硬凑。“说是权谋像过家家,说是甜宠又齁得慌”,观众不跑才怪。
果不其然,这剧没播多少集,就提前被观众“弃剧”处理了。播出才三分之一,评论区已经没法看,豆瓣评分低到4.8,眼瞅着还在往下掉。“拍成这样,真是丢人丢到姥姥家。”
你再点开弹幕和短评,十有八九都在吐槽一个人——女主宋轶。大家都说,“这哪是女将军啊,这小身板风一吹就倒”、“武打戏根本不能看”、“跑起来还提着裙摆,您这是上战场还是逛花园?”听得人都哭笑不得。
咱们都知道,女将军是啥形象?那得是英姿飒爽、气场全开,就像刑侦剧里的女警察,走路带风眼神有刀。可您看看《与晋长安》选的这位——宋轶。她之前演的都是啥?《庆余年》里的范若若,《长风渡》里的柳玉茹,哪个不是温婉端庄、说话轻声细气的大家闺秀?
不是说她演技不好,问题是“气质这玩意儿,真不是靠演技能掰过来的”。她那一米六几的小个子、纤细骨架,站军营里别说指挥千军,能不能感动一把真刀都让人怀疑。
结果剧中她一登场,穿着盔甲挎着弓,本来是想演出“飒”,可那被腰带勒得紧紧的小细腰,怎么看都让人出戏。“这哪是将军,明明就是COSPLAY。”
您再瞅她那张脸——好家伙,全妆上场!流苏耳夹、翘睫毛、正红色口红,连腮红都打得一丝不苟。“这是去打仗还是去走红毯?”真正的将军常年风吹日晒,皮肤能这么好?妆容能这么完整?别自欺欺人了。
别人穿盔甲防偷袭,她倒好,一身白裙系红腰带,干净得像是刚从洗衣房拿出来的。“姑娘,您这不是来打仗的,是来军营度假的吧?”
外形不到位也就算了,战力更是全面垮塌。有一幕是她偷袭敌营,一个人一张弓,对面几十个敌人排着队来送死——眼瞎似的看不见她拉弓,愣是一个一个被射倒。“这剧情编的,是把观众当三岁小孩哄呢?”
近身打戏更是没眼看。敌人都冲到脸前了,她还在那站桩射箭,被一脚踹飞之后就彻底没辙,只能等男主变身来救。“这女将军怕不是个“关系户”吧?没点实力光靠男主角开挂?”
最离谱的是什么?被救之后第一反应不是警戒也不是反击,是盯着男主胸口纹身发花痴。“生死关头还在谈恋爱,这将军当得可真够心大的。”
另一场战场戏也是如出一辙。敌人长矛都快捅到后背了,她还能深情凝望男主,最后两人不顾千军万马抱在一起感慨“活着真好”。“您俩是真好,将士们的命也是真不值钱。”
跑也跑不起来,打也打不像样。有一段是她提着裙子扭着小碎步跑去查看敌情——知道的说是女将军心急如焚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大小姐春游小跑。“就这体能和仪态,能带队打赢仗?我第一个不信。”
人设还是个“酒蒙子”,没事就爱喝两杯。可一喝醉就成了软萌小白兔,撒个娇卖个萌,被男主一只手就拎起来了。“这要真在军营里,晚上敢这么喝?早出事了。”
宋轶自己是怎么理解这角色的呢?她说:“一个武力值高的将军,舞肯定跳得也好。”这话乍听没毛病,细想全是bug。“女将军哪有时间学异域舞?还跳得那么柔媚妖娆——这分明是花魁的技能树点错行了罢!”
说到底,近几年的古偶剧老爱搞“大女主”、“女将军”这种人设,看似是女性力量觉醒,实则全是“标签化操作”。“真正立得住的女性角色,不是靠设定唬人,而是靠细节和演技服人。”
现在的内娱,女演员清一色追求白幼瘦,红毯上一个个瘦得像纸片人,转头就来演女将军——“您信吗?反正我不信。”打戏全是慢镜头和替身,情绪只会瞪眼和撒娇,这不是女将军,这是“将军娇妻”。
“观众不是不接受创新,是拒绝被糊弄。”你剧本扎实、选角合适、表演认真,哪怕制作没那么豪华,大家也愿意买单。但要是只把女性角色当成噱头、恋爱背景板,那就别怪观众用脚投票。
真心建议以后的小花想接这类角色之前,先掂量一下自己合适不合适。“没有金刚钻,别揽瓷器活。没有将军气,别穿将军衣。”
配资注意事项,鼎信配资,赤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