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次试射真是像打了个响亮的“我也行” 刚才我还在想,咱们中国的鹰击19吸气式高超音速导弹刚刚亮相,没想到第二天
韩国那边也跟着“飙”出来了个叫“高核”的吸气式高超音速验证弹
你说这事儿挺有意思的,像是在说:“瞧
”真的是让人忍不住感叹,国际局势真是越来越热闹
韩国这次的动作,明显是想用行动告诉全社会:他们也在追赶
▎外观和设计:看起来跟咱们的鹰击19挺像的,细节差别还挺大
你看那韩国公布的照片,弹箭刚起飞时的模样
跟几年前展示的模型几乎一样,老实说,细看那外形,跟我们的鹰击19挺像的
都是由固体火箭发动机舱段和前端吸气式飞行器组成
整体设计上,基本是“借鉴”了一下咱们的方案,挺是飞行器的结构配置,跟鹰击19有几分相似,都是用固体火箭推着跑
然后吸气式发动机接力飞
你知道的,这种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动力系统分段,先用火箭加速
后面再靠超燃冲压发动机高速飞
不过,两者的细节差距还挺明显的
比如吸气口的设计,韩国选用了跟美国X51“乘波者”类似的前掠式进气道
专门为了在高速状态下保证气流压缩和燃料燃烧稳定
颠倒过来,咱们鹰击19用的可是后掠式进气口
主要是为了让超燃冲压发动机在高速飞行中更顺畅
你说这两个设计,即使都是吸气式,但在高超速环境下,效果可是大不一样——前掠设计在低速时优势明显,但到了超高速
压缩效率和稳定性就差点儿意思;后掠则更适合超燃冲压发动机启动
▎气动设计:借鉴美国“乘波者”,但细节上各有千秋
再说到气动布局,韩国那“高核”明显是“借鉴”美国X51“乘波者”的方案
使梯形剖面的乘波体设计
你知道的,这种设计的好处就是用激波产生的升力,让飞行更稳定
可是,机动性就差点意思,毕竟这种剖面在高速飞行时,灵活性就打了折扣
不能像普通飞机那样随意变向
我们自己熟悉的鹰击19,则用的是圆形剖面,即使也能保证高超飞行的稳定,但在阻力这方面更优化了点
另外圆形剖面还方便放进圆筒发射器,比如潜艇的鱼雷管或者垂发管
你想想,一艘潜艇装载潜射导弹,得考虑空间用情况,圆形设计就挺贴心的,能装更多燃料和弹头
▎飞行原理:从加速到巡航,韩国的“高核”基本走在了前面
你知道的,吸气式高超音速巡航弹,得先用固体火箭把速度提到4马赫上下,然后再点火超燃冲压发动机,把速度往上拉,达到5马赫以上
到最后嘛靠巡航飞行接近目标
韩国这次试射,数据挺让人振奋的
公开的消息说,导弹在飞到2.3万米高空时,速度早就到了6马赫
超燃冲压发动机连续工作超过了5秒
另外,关键是,超燃冲压发动机在这个速度和高度下,能稳定运行超过5秒
基本达到了他们当初的目标
你想,这代表着韩国在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启动技术上
虽说只工作了短短5秒,但这可是个好兆头
说明他们的技术已初步突破了“点火难题”
毕竟,行业里都知道,导弹用的超燃冲压发动机
要能持续工作300秒以上才能真正用得上
你说美国X51,即使试射时最高只堪堪超过200秒,但也没达到300秒的门槛
▎技术难关:再努力点,未来还得磨练好几年
你想,要让韩国的“高核”达到300秒的工作时间,除了发动机持续稳定
还得在燃料效率、热防护、姿态控制等这方面攻坚
这些技术难关,哪个不难
我听说,很多国家都曾经试验超燃冲压发动机
失败的次数比成功的多得多
美国的X-51,试射了好几次,最成功的一次也就210秒
距离300秒还差一大截
而我们自己,鹰击19的设计目标也是类似的,要在超过500公里的射程基础上
保证超燃冲压发动机能持续工作300秒
你想想,未来只要能实现这个目标,射程、速度、威力都能再上一个新台阶
才算是真正的“杀手锏”
▎载具和发射方式:韩国和咱们都挺像的,潜射导弹都用垂直发射
你还记得咱们的鹰击19,是潜艇潜射的高超音速弹
都是从潜艇的鱼雷管或者垂发管里发出去的
韩国的高核导弹,优先部署的也是装备了垂发系统的岛山级潜艇,比如安昌浩级,都是用的垂直发射管,挺方便的
这两款导弹,真正地设计思路挺类似的
都考虑了潜艇的空间和隐身性能
你说,韩国这次的“高核”,估计也是参考了美国X51飞行器的设计,也得到了美国这方面的小帮忙
▎未来展望:韩国还得再努力,距离咱们还差一大截
你说,这事儿,韩国即使取得了点儿成绩
但距离咱们的鹰击19还差得远
你知道的,X51最牛的那次试射,连续飞行超过两分钟,达到了140秒的高超飞行时间
而韩国目前的5秒,还远远不够用,想达到300秒,得经过不少次试验
解决燃料、热管理、稳定性等一堆难题
另外,想想咱们的鹰击19,射程就得保证在800-1000公里,超燃冲压发动机在持续工作300秒
才能保证飞得远、威力大
这些技术,都得时间打磨
未来,韩国得多试几次,才能真正追上
总结一句:韩国这次的“高核”即使还在起步阶段,但绝对是个值得关注的信号,说明他们在高超音速技术上
咱们也别掉以轻心,这场比拼还远没有结束
配资注意事项,鼎信配资,赤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